玉川堂的历史

如同将越后平原缝织起来一般,缓缓流淌的信浓川与中之口川。
在无边田野的尽头,便是那曾经为这片"燕"的土地带来富饶的铜矿,支撑着燕三条的金属产业发展壮大的弥彦山。
200多年一路走来的玉川堂,伴随着延绵不断的锤声,
为弥彦山所带来的恩泽注入生命的气息,一如既往地将铜器敲制下去。

江户时期初叶,流经燕三条的信浓川大约每隔3年就会出现一次洪水泛滥,给这片低湿之地带来莫大的灾害,当地的农业也因此屡屡遭受重创打击。17世纪30年代,当时的地方官员为了拯救农民,把江户(现东京)的锻造金属的匠人请到燕三条,给农民们传授锻造技术。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农闲时打制和钉,逐渐地越来越多的农民改行进入手工业从事和钉生产,这使得用铁锤谋生的文化在燕三条的这片土地里扎下深根。

时值江户大火灾以及大地震复兴重建,和钉的需求量剧增,这也使得燕三条发展成为日本全国首位的和钉产地。

当时,村上藩(现新潟县村上市)管辖下的燕,从17世纪50年代起,在藩政府的领导下,人们开始用铜制作起了用于装饰神社等的金属配件。
以此为契机,使用铜制作物件的风土文化在燕地孕育而生。18世纪,燕近郊的弥彦山开始盛产铜矿,这愈发促进了燕地的和钉生产以及铜制工艺品制作的蓬勃发展。
相传玉川堂初代以前的玉川家族,就已经接连三代从事着铜制工艺品的制作。

运用锤起的技术
制作平民百姓的生活用品

初代当家 玉川觉兵卫(1799〜1872)

使用铁锤制作和钉以及铜制工艺品的风土文化已然根深蒂固的燕地,随后在近郊的弥彦山采获到产量稳定的铜矿。明和5年(1786年),仙台的流动匠人①藤七更是把用铁锤敲制铜板使之卷缩成型的锤起铜器的制法技术带到了此处。

这锤起的技术,于文化13年(1816年),被玉川堂的初代当家玉川觉兵卫给继承了下来。之后,觉兵卫自号“也宽屋觉兵卫②”,开始制作销售起了烧水壶、锅釜等平民百姓的生活用品。

*注:
①“流动匠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辗转日本各地凭借着手艺谋生。
②“也宽”为日语中烧水壶“やかん”的借假字。

初代当家 玉川觉兵卫之作
【锷药罐】
(江户时期晚期)

江户时期中晚期,新潟县内雇佣匠人人数5名以上规模的手工业中有3行,其中纺织行8家、铜器行3家、铸造行2家。纺织行规模最大,紧接其后的铜器行可谓新潟县的第2大行业了。

3家铜器行的其中一家,就是玉川觉兵卫所创立的也宽屋。步入明治时期以后,能有匠人5名以上规模的,就只剩下觉兵卫的这一家了。

明治34年(1901年),第三代当家觉平的时期,玉川觉兵卫为燕铜器产业奠定基础的功绩得到了肯定,受到当时的农商务大臣的追奖。

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可供观赏的美术工艺品”的转变。

第二代当家 玉川觉次郎(1829〜1891)

觉次郎继任第二代当家之时,恰逢日本的工艺品行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发生变革主要缘于1868年明治政府的诞生。

明治政府意图聚集到能促进日本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各项资源,开始倡导全国的工艺品行业出展海外博览会,推行扩大对外出口政策。
受到政策影响,日本的工艺品行业中刮起了一股由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向美术工艺品生产转化的风潮。在如此形势下,偏远乡下的小小铜器店也宽屋也受到了政府出展海外博览会的邀请。

第二代当家 玉川觉次郎之作
【纯银茶壶】
(明治前期)

受到明治政府政策的影响,第二代当家觉次郎也开始了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明治6年(1873年),日本首次正式官方参加了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此时“也宽屋”第一次以“玉川堂”的名号亮相世人,出展世博会。

之后,日本成了各种海外博览会的出展常客,明治政府更是在日本国内举办了多次政府主导的博览会。有着此般的政治背景,日本国内的工艺品水平得到了令人瞩目的飞进。

玉川堂也随着各种国内外博览会的出展,为日本国内技术水平的向上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更加浓郁,
更加深邃的锤起铜器的世界观。
让世界心醉的的匠人技术。

第三代当家 玉川觉平(1853〜1922)

明治15年(1882年),觉次郎的长子觉平继任第三代当家。时年30岁。
此时也是日本开始积极地出展海外博览会的时期。随着多次出展,觉平也日益感觉到光是燕地的传统技术,难以得到世界的认同。
此时也正值第二代觉次郎,将新思想融入玉川堂,并摸索开发新技术的时期。觉平的承袭,无疑对玉川堂的转变来说正是最恰好不过的时机了。

第三代当家 玉川觉平之作
【鸟鹭饰金香炉】
(明治23年)

第三代当家觉平认为,要诠释展现锤起铜器全新的世界观,不仅需要锤起铜器的技术,还需习得金属錾刻的技法。
于是,觉平拜托了东京的南宋画作家––泷和亭以及三条的日本画作家––归山云涯绘制图纸。然后觉平按照图纸,尝试不使用錾刻用的錾刀,只用铁锤和鸟口来敲制,而使铜表面浮现纹样的新技法。

觉平感到,想要把锤起铜器提升到专业的美术工艺品领域,必须汲取其他地域的先进技术,于是开始招募经验丰富的錾刻师。

最初,他找到了高田藩(现新潟县上越市)的因为废刀令而失职家中的数名锷师(制作日本刀刀身与刀柄之间保护握柄手的金属板的匠人)负责錾刻,然后又邀请了东京的錾刻师来担任錾刻师班长。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匠人们的色彩审美感觉,还找来了东京的镀金师。随着匠人人数的增加,明治23年更是增建了工坊,由此一来,玉川堂总算聚集了挑战世界技术的实力。

此后,集锤起铜器的技术与日本全国屈指的錾刻技术于一体的绚烂华丽铜器逐一诞生。明治26年(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明治37年(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以及明治43年(1910年)的日英博览会中,玉川堂皆荣获银奖,其技术也逐渐地被世界所认可起来。

在海外的博览会中名声高扬的第三代当家觉平,于明治27年(1894年)明治天皇大婚25周年庆典之际,献上了玉川堂的制品。

往后,每逢皇室庆典,玉川堂献上贡品也成了惯例习俗。随后的大正、昭和、平成,接连四个时代,玉川堂的作品都作为贡品被呈上献给宫内省。

大正11年(1922年)玉川堂前院
玉川堂门人的集体照

第三代当家觉平,一直致力于弟子人才的培养,为燕的铜器产业发展壮大贡献了所有。

前排左起第三往右分别为:玉川觉平(第四代当家)、玉川觉平(第三代当家)、玉川红绢(第三代当家夫人)前排左起第三往右分别为:玉川觉平(第四代当家)、玉川觉平(第三代当家)、玉川红绢(第三代当家夫人)

产品的现代化,
关于美的概念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

第四代当家 玉川觉平(1881〜1947)

以技术牵领着玉川堂在海外的诸多博览会中的得奖的东京以及高田藩的錾刻师们,由于年迈而接连告老还乡,錾刻技术的传承面临危机。

这时第三代当家觉平,想到了让族人来重振錾刻技术,便让其长子健太郎拜到帝室技艺员––海野胜眠的门下。随后又让健太郎前往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錾刻专业进行深造。

明治37年(1904年),健太郎把在东京受到薰陶的教育引进玉川堂后,匠人深受新事物的刺激,不仅是錾刻技术得到了传承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新产品也逐一问世。

第四代当家 玉川觉平之作
【古代炼瓦镶嵌花瓶】
(1921年)

健太郎袭父之名觉平,继任玉川堂第四代当家后,更是积极地出展各种海外博览会。技术经过不断地钻研琢磨,玉川堂终于在1926年(大正15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荣获最高奖赏。

这不仅意味了第二代当家时期以来的夙愿得到了实现,还意味着玉川堂的技术作为世界的最顶尖技术,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玉川堂的匠人们纷纷效仿觉平,勤勉致力于产品的开发,为现在的玉川堂的产品风格奠定了基础。

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那由一张铜板无缝敲制出壶嘴壶身的“口打出”技术。该技术正是第四代当家时期玉川堂锻造技术顶峰的真正体现,在当时的工艺品行业引起了巨大话题。

玉川堂的着色技法在世界上堪称独一无二。玉川堂的铜器随着使用,其色调日益深邃,光泽倍增。这套着色技法便是以觉平为中心,当时的玉川堂匠人历经诸多实践,不懈努力下的产物。

不单是器皿成型的技术方面,锤起铜器在着色方面也扩展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无论是对玉川堂而言,还是对世界铜制品的发展史而言,都意味着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此时,日本经济受到昭和恐慌的影响面临危机,燕地大多数的铜器匠人仅靠制作铜器,难以维持生计。他们只能兼职从事土木工程以赚取日收入勉强度日。
觉平也感受到了仅靠在燕地的买卖生意,玉川堂迟早会面临倒闭的危机。恰逢昭和5年(1930年),觉平得到了横滨高等工业学校(现横滨国立大学)校长––铃木达治的支援,决定在横滨市开设了分工坊,以此为据点扩大在关东地区的销路。玉川堂就此展开了在横滨的背水一战。

第四代当家 玉川觉平

凭着不屈的精神,从战争到复兴。

第五代当家 玉川觉平(1901〜1992)

昭和5年(1930年),时任横滨分工坊的工坊长的为第四代当家的胞弟––让平。他继任了第五代当家,袭觉平之名。他带领燕工坊的5名匠人来到横滨,开始了在横滨的匠人生活。

当时的横滨市,传统工艺品产业稀薄,市政府意欲让锤起铜器作为横滨的新产业发展起来,约定给予玉川堂诸多扶持。

分工坊开业的当年(1930年),玉川堂的作品被横滨市作为贡品呈上去献给了闲院宫家,翌年(1931年)则又被呈上献给了当时的皇后。

第五代当家 玉川觉平之作
【银铜双层口打出烧水壶】
(1930年)

第五代当家觉平不仅作为横滨分工坊的工坊长敲制铜器,更是作为营业人员不断努力开拓关东地区的产品销路。经过奋斗,成功使得玉川堂的产品走入大型百货商场的卖场,随之也提高了玉川堂在关东地区的认知度。
逐渐步入正轨的分工坊也日显繁忙而拥挤了起来,觉平把工坊迁移到横滨市内的另一处并扩大了规模。同时也增收了燕地的匠人,企图开拓更加宽广的商路。

然而昭和12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国内因战事而颁布了铜材使用的限制令,铜的入手变得愈发困难。

这时觉平想到了用铝代替铜,主要用来敲制匾盘。但铝制品的需求并不大,加上日本国内经济恶化,购买者少之甚少。想要打开困境却无计可施。

第五代当家 玉川觉平第五代当家 玉川觉平

随着太平洋战争战局的扩大,日本国内加强了金属回收令。昭和17年(1942年)横滨分工坊被迫关闭,昭和18年(1943年)燕工坊也不得不停止营业,玉川堂的匠人们全员被解雇。

昭和20年(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觉平立即着手复兴锤起铜器,花费数年重新召集流散了的匠人,于燕工坊再次开始了铜器制作。

然而,由于铜价高涨的影响而经营不振,玉川堂再次面临倒闭的危机。危急之下,觉平为了锤起铜器的技术性价值得官方认可,而不懈地向县相关部门进行游说。昭和33年(1958年),在第五代当家觉平的不断努力下,玉川堂的锤起铜器终于被指定为“新潟县无形文化财产”。

时逢日本国内掀起了重新审度传统工艺品的风潮,玉川堂的经营也日渐好转,匠人也日渐多了起来。燕工坊从此又响起了令人心情痛快的铁锤声。

积极与其他产地交流,为燕铜器产地的发展尽心尽力
发挥身为作家的创新思维,扩展了锤起铜器的表现可能性

第六代当家 玉川政男(1938~)

从第五代当家那继承了锤起铜器技术的第六代当家政男,进入玉川堂后,不断学习新技术,之后更是致力于茶具等新商品的开发。

经过了六代人传承沉淀下来的玉川堂的锤起铜器的技术,在日本国内也是找不到第二家的。1980(昭和55)年,作为需要向后世传承下去的技术,锤起铜器技术被文化厅指定为“需要采用记录等方式来保存的无形文化财产(选择性无形文化财产)”。

第六代当家 玉川政男之作
【果实】
(1986年)

第六代当家政男,对燕锤起铜器的产地整体发展也是付出了一份心力的。1981(昭和56)年,以从玉川堂独立出去的燕市和分水町(现已规纳到燕市)的铜器匠人为中心,设立了“燕分水铜器合作社”。第六代当家政男则就任该合作社的理事长之职。
燕分水铜器合作社的设立,使得继承了轻快优雅的京都风格的分水町的技术,以及通过敲打铜块来制作器皿的粗旷豪放的燕市的技术有了相互交流切磋的场所,为彼此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也在同一年,燕锤起铜器被通商产业大臣(相当于现在的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为“传统工艺品”,此后当地的铜器匠人们和日本全国的其他传统工艺产地间的交流变得逐渐繁盛了起来。

第六代当家 玉川政男 第六代当家 玉川政男

第六代当家 玉川政男之作 【痕迹】(1968年) 第六代当家 玉川政男之作 【痕迹】(1968年)

第六代当家政男,也具有作为金工作家的一面,在他的手上接连诞生了许多艺术性极高的作品。除了曾被选为日本国内美术展顶峰的“日本美术展览会(日展)”的展览作品、和在“新潟县美术展览会(县展)”中荣获最优秀奖之外,还曾在那集结了日本各地的最优秀奖作品的“全国选拔展”当中,荣获最优秀奖——“文部大臣奖”。到此至今,在各展览会中收获的奖项无数。

第五代当家擅长敲打厚铜块使其延展成型的技法,第六代当家政男则在其基础上,研究习得了通过敲打使铜板紧缩来形成精小外形的锻金技法。采用了可调节火力的喷灯来局部煅烧铜板,使得制作出来的作品的造型呈现纤细柔和的风格。

作为代表新潟县的工艺品,玉川堂的锤起铜器的地位被逐渐确立了起来。伴随着来自新潟县内企业们的答谢礼品订单的增加,玉川堂的匠人数量也多了起来。

除此之外,一直以来只向本地的批发商销售的玉川堂产品,其身影开始出现在日本全国的百货商店和零售商店的卖场之中。作为答谢礼品,玉川堂产品的需求逐渐扩展到日本全国各地。

然而,受到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答谢礼品的需求量急剧减少,玉川堂由此深受打击,迎来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破产危机。

1995(平成7)年,第六代当家政男忍痛解雇了大半由自己培育起来的匠人,匠人的数量由30人减少为15人。政男想尽办法再兴玉川堂,与留下来的匠人一起开始了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