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川堂的歷史
緩緩流淌的信濃川與中之口川,如同將越後平原縫織起來般。
無際田野的盡頭,便是那曾經為這片「燕」的土地帶來富饒的銅礦,支撐著燕三條的金屬產業發展的彌彥山。
200多年一路走來的玉川堂,伴隨著不絕於耳的鎚聲,
將彌彥山賜予的恩澤注入生命的氣息,一如既往地將銅器敲製下去。
江戶時代早期,流經燕三條的信濃川大約每3年就會洪水氾濫一次,對這片低窪之地造成嚴重災害,當地的農業也因此屢屢遭受重創。1630年代,當時的地方官員為了拯救農民,從江戶(現東京)邀請鍛造工匠前來燕三條傳授鍛造技術。地方政府開始鼓勵農民在農閒時鍛敲和釘,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農民改行進入手工業,從事和釘的製造,這也使得靠鐵鎚謀生的文化在燕三條這片土地裡紮下深根。
在江戶大火和大地震後的復興重建之際,和釘的需求量激增,促使燕三條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全國首屈一指的和釘生產地。
當時隸屬於村上藩(現新潟縣村上市)管轄的燕,自1650年代起,在藩政府的帶領下,人們開始製作用於裝飾神社的銅製金屬配件。
以此為契機,使用銅來製作商品的風土文化在燕地孕育而生。到了1700年代,近郊的彌彥山開始盛產銅礦,進一步推動了燕地的和釘生產以及銅製工藝品的蓬勃發展。
相傳玉川堂初代當家以前,玉川家族就已經接連三代從事著銅製工藝品的製作。
運用鎚起的技術
製作平民百姓的生活用品
初代當家 玉川覺兵衛(1799〜1872)
使用鐵鎚製作和釘以及銅製工藝品的風土文化已在燕地深根蒂固,隨後在近郊的彌彥山開採到產量穩定的銅礦。明和5年(1786年),仙台的流浪工匠①藤七將鐵鎚鍛敲銅板使之卷縮成型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技術帶到了此處。
文化13年(1816年),玉川堂的初代當家玉川覺兵衛繼承了此鎚起的技術,自號「也寬屋覺兵衛②」,開始製作和販賣燒水壺、鍋釜等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注:
①流浪工匠:沒有固定的居住地,輾轉在日本各地憑藉著手藝謀生。
②也寬:為日文中燒水壺「やかん」的同音字。
【鍔藥罐】
(江戶時代晚期)
江戶時代中晚期,在新潟縣內擁有5名工匠以上的手工業中,主要有三大行業:紡織業8家、銅器業3家、鑄造業2家。其中紡織業的規模最大,緊接其後的銅器業則為新潟縣的第二大行業。
玉川覺兵衛創立的也寬屋便是這三家銅器行之一。到了明治時期,還能夠維持5名以上工匠規模的,就只剩下覺兵衛的這一家了。
在明治34年(1901年)第三代當家覺平的時期,玉川覺兵衛為燕銅器產業奠定基礎的功績得到了肯定,並受到當時的農商務大臣的追獎。
從「日常生活用品」到
「美術工藝品」的轉變
第二代當家 玉川覺次郎(1829〜1891)
覺次郎繼任第二代當家之時,恰逢1816年明治政府的誕生,導致日本工藝品的產業產生巨大的變革。
明治政府試圖聚集能促進日本國內工業化發展的各項資源,開始鼓勵全國的工藝品業出展海外博覽會,擴大對外出口政策。
受到政策影響,日本工藝品產業中也刮起了從生產日常生活用品轉化為美術工藝品的風潮。在如此情勢之下,偏遠鄉下的小小銅器店也寬屋也收到了政府出展海外博覽會的邀請。
【純銀茶壺】
(明治前期)
受到明治政府政策的影響,第二代當家覺次郎也開始了美術工藝品的製作。明治6年(1873年),日本官方首次參與了維也納世界博覽會,也寬屋則首次以「玉川堂」的名號亮相世人,出展世博會。
之後,日本成為各大海外博覽會的常客,明治政府更積極在國內舉辦多次由政府主導的博覽會。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日本的工藝品水準出現了顯著的飛躍。
玉川堂隨著參與各種國內外博覽會,為提升日本國內技術水準做出了莫大的貢獻。
強烈且深刻的鎚起銅器世界觀
讓世界為之心醉的的工匠技術
第三代當家 玉川覺平(1853〜1922)
明治15年(1882年),覺次郎的長子覺平繼任第三代當家,時年30歲。
正值日本開始積極出展海外博覽會的時期,隨著多次參展,覺平逐漸意識到僅憑燕地的傳統技術,難以獲得世界的認可。
此時也是第二代當家覺次郎正將新思想融入玉川堂,摸索開發新技術的時期,覺平的傳承無疑為玉川堂的轉型提供了最佳契機。
【白鷺飾金香爐】
(明治23年)
第三代當家覺平認為要詮釋鎚起銅器全新的世界觀,不僅需要掌握鎚起銅器的技術,還需習得雕金技法。
於是,覺平委託了東京的南宋畫家–瀧和亭以及三條的日本畫家–歸山雲涯繪製圖紙。隨後,覺平依據圖紙,嘗試不使用雕金用鏨刀,僅使用鐵鎚和鐵鉆來敲製,開創了在銅表面浮現圖樣的新技法。
覺平認為若要將鎚起銅器提升到專業的美術工藝品領域,必須汲取其他地區的先進技術,於是開始招募經驗豐富的雕金師。
最初,他找到了因廢刀令而失業的高田藩(現新潟縣上越市)幾名鍔師(負責製作日本刀刀身與刀柄之間的金屬護手的工匠),又邀請了從東京來的雕金師擔任雕金部的負責人。
不僅如此,為了提升工匠的色彩審美感,還聘請了東京的鍍金師。隨著工匠人數的增加,在明治23年擴建了工坊,由此一來,玉川堂總算具備了挑戰世界技術的實力。
此後,集鎚起銅器技術與日本一流的雕金技術於一體的絢爛華麗銅器逐一誕生。明治26年(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明治37年(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以及明治43年(1910年)的日英博覽會中,玉川堂皆榮獲銀獎,其技術逐漸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在海外的博覽會中名聲顯赫的第三代當家覺平,於明治27年(1894年)明治天皇大婚25週年慶典之際,獻上了玉川堂的製品。
自此以後,每逢皇室慶典,玉川堂的貢品成為了慣例。隨後的大正、昭和、平成時期,玉川堂的作品皆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室。
大正11年(1922年)玉川堂前院
玉川堂門人團體照
第三代當家覺平一直致力於人才的培養,為燕地銅器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其更加壯大。
產品的現代化
美的概念得到了劃時代發展
第四代當家 玉川覺平(1881〜1947)
以技術帶領著玉川堂在海外的諸多博覽會中的得獎的東京以及高田藩的雕金師們,由於年邁而接連告老還鄉,雕金技術的傳承面臨危機。
這時第三代當家覺平決定讓家族成員來重振雕金技術,便安排長子玉川健太郎拜入到帝室技藝員–海野勝眠的門下,隨後又讓健太郎前往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進修雕金專業。
明治37年(1904年),健太郎把在東京所受的教育引進玉川堂,工匠們深受新事物的刺激,不僅雕金技術得以繼承和發展,與時俱進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也陸續問世。
【古代煉瓦鑲嵌花瓶】
(1921年)
健太郎襲父之名覺平,繼任玉川堂第四代當家後,更加積極地出展各種海外博覽會。透過不斷鑽研琢磨技術,玉川堂終於在大正15年(192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榮獲最高獎賞。
這不僅代表了第二代當家時期以來的夙願得以實現,這也意味著玉川堂的技術終於被全球認可為頂尖技術。
於是,玉川堂的工匠紛紛效法覺平,致力於產品的開發,為現在的玉川堂的產品風格奠定了基礎。
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由一張銅板無縫敲製出壺嘴和壺身的「口打出」技術,真正體現了第四代當家時期玉川堂鍛造技術的巔峰,在當時的工藝品業引起了巨大話題。
玉川堂的著色技法在世界上堪稱獨一無二。
玉川堂的銅器隨著使用,其色調越發深邃,光澤倍增。
這套技法正是由覺平所引領,當時的玉川堂工匠們經過大量實踐和努力不懈所創造的成果。
不僅在器皿成型的技術上,鎚起銅器在著色方面也開拓了許多可能性,無論是對玉川堂而言,還是對世界銅製品的發展史而言,都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此時,日本經濟受到昭和恐慌的影響,面臨嚴峻挑戰,燕地大多數的銅器工匠僅靠製作銅器難以維持生計,只能兼職從事土木工程來賺取日薪勉強度日。
覺平也意識到了僅靠在燕地的買賣生意,玉川堂遲早會面臨破產危機。昭和5年(1930年),覺平得到了橫濱高等工業學校(現橫濱國立大學)校長–鈴木達治的支援,決定在橫濱市開設分工坊,以此為據點擴大在關東地區的銷路,玉川堂就此在橫濱展開奮力一搏。
憑著不屈不饒的精神
從戰爭到復興
第五代當家 玉川覺平(1901〜1992)
昭和5年(1930年),由第四代當家的親弟–讓平擔任橫濱分工坊的負責人,他繼任了第五代當家覺平之名,帶領燕工坊的5名工匠來到橫濱,開始了在地的工匠生活。
當時橫濱市的傳統工藝品產業稀少,市政府試圖讓鎚起銅器作為當地的新興產業發展起來,承諾給予玉川堂多方面的支援。
分工坊開業的當年(1930年),玉川堂的作品被橫濱市作為貢品獻給皇室,隔年(1931年)又被呈上給當時的皇后。
【銀銅雙層口打出燒水壺】
(1930年)
第五代當家覺平不僅作為橫濱分工坊的負責人敲製銅器,更是作為業務積極拓展關東地區的產品銷路。經過不斷的努力,成功使得玉川堂的產品進軍大型百貨公司,隨之也提高了玉川堂在關東地區的知名度。
逐漸步入正軌的分工坊也因日漸繁忙而變得擁擠,覺平決定將工坊遷移到橫濱市內的新地點並擴大規模,同時也增聘了燕地的工匠,以進一步拓展商業版圖。
昭和12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國內因戰爭而頒布了銅的使用限制令,讓進貨變得越來越困難。
這時覺平想到用鋁來替代銅,主要用來敲製匾額,但鋁製品的需求不大,加上日本國內經濟惡化,購買者少之甚少,想擺脫困境卻無計可施。
第五代當家 玉川覺平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擴大,日本國內強化了金屬回收政策。
昭和17年(1942年),橫濱分工坊被迫關閉。
昭和18年(1943年),燕工坊也不得不停止營業,玉川堂的工匠們被全員解僱。
昭和20年(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覺平立即著手復興鎚起銅器,花費數年重新召集了流散的工匠,並在燕工坊重新投入了銅器製作。
然而,由於銅價高漲的影響導致經營不振,玉川堂再次面臨倒閉危機。情急之下,覺平不遺餘力地向縣政府相關部門遊說,爭取對鎚起銅器技術價值的官方認可。最終,在昭和33年(1958年)第五代當家覺平的不斷努力下,玉川堂的鎚起銅器終於被指定為「新潟縣無形文化財產」。
隨著日本國內重新審視傳統工藝的風潮興起,玉川堂的經營狀況日漸好轉,工匠的人數也逐漸增加,燕工坊再度響起了令人心情愉悅的鐵鎚聲。
積極與其他產地交流,竭力推動燕銅器產地的發展。
以創作者的創新思維,拓展鎚起銅器的表現可能性。
第六代當家 玉川政男(1938~)
從第五代當家繼承了鎚起銅器技術的第六代當家政男,進入玉川堂後,不斷學習新技術,之後更是致力於茶具等新商品的開發。
歷經六代傳承下來的玉川堂鎚起銅器的技術,在日本國內是找不到第二家的。昭和55年(1980年),作為需要向後世傳承下去的技術,鎚起銅器被文化廳指定為「需要採用記錄等方式來保存的無形文化財產(選擇性無形文化財產)」。
【果實】
(1986年)
第六代當家政男,對燕鎚起銅器產地的整體發展也是付出了一份心力。昭和56年(1981年),以從玉川堂獨立出去的燕市和分水町(現已歸納到燕市)的銅匠為中心,設立了「燕分水銅器合作社」,第六代當家政男則擔任該合作社的理事長之職。
燕分水銅器合作社的成立,使得繼承了輕快優雅京都風格的分水町的技術,和敲打銅塊製作器皿的粗曠豪放燕市的技術有了相互交流切磋的場所,大力推動了雙方技術的提升與發展。
同一年,燕鎚起銅器被通商產業大臣(相當於現今的經濟產業大臣)指定為「傳統工藝品」,此後當地的銅匠們和日本全國的傳統工藝產地間的交流變得逐漸頻繁起來。
第六代當家 玉川政男
第六代當家 玉川政男之作 【痕跡】(1968年)
第六代當家政男也具有金工創作家的一面,在他的手上接連誕生了許多藝術性極高的作品。除了曾入選為日本國內美術展頂峰的「日本美術展覽會(日展)」和在「新潟縣美術展覽會(縣展)」中榮獲最優秀獎之外,還曾在集結了日本各地頂尖作品的「全國選拔展」中,榮獲最優秀獎-「文部大臣獎」。至今,仍在各大展覽會上屢獲殊榮。
第五代當家擅長敲打厚銅塊使其延展成型的技法,第六代當家政男在其基礎上,研究習得了通過敲打使銅板緊縮來形成精緻外形的鍛金技法。他採用了可調節火力的瓦斯火槍來局部煅燒銅板,使得作品展現出纖細柔和的風格。
作為代表新潟縣的工藝品,玉川堂的鎚起銅器地位漸漸鞏固了起來。隨著來自新潟縣的企業們的答謝禮品訂單的增加,玉川堂的工匠數量也相應增多。
除此之外,一直以來只向本地的批發商銷售的玉川堂產品,其身影開始出現在日本全國的百貨公司和零售商店中,需求逐漸擴展到日本全國各地。
然而,受到1990年代的泡沫經濟的破裂,答謝禮品的需求量急劇減少,玉川堂因此深受打擊,迎來了二戰後最嚴重的破產危機。
平成7年(1995年),第六代當家政男忍痛辭退了大部分由自己培育起來的工匠,將人數由30人減少為15人。政男竭盡全力振興玉川堂,與留下的工匠們共同展開了背水一戰的努力。